看小說的時候,要能在腦海中抅畫出書中的人物和場景。 我看《羅麗泰》時,對書中人物安娜貝的想像就像下圖一樣。 安娜貝是一個青春期的小女孩,是女主角羅麗泰的「前身」:
Did she have a precursor? She did, indeed she did. In point of fact, there might have been no Lolita at all had I not loved, one summer, a certain initial girl-child. In a princedom by the sea. Oh when? About as many years before Lolita was born as my age was that summer. You can always count on a murderer for a fancy prose style. -- Vladimir Nabokov 原著。
![](https://blogger.googleusercontent.com/img/b/R29vZ2xl/AVvXsEjbzNT6lskzwPz7ltHbzABT9J8WcQfP3Gpx-1OAQ-GgPk21ZscP2BVyA8r_5BU_IJNkVofGzGHTSsplNKlB91JpBQ1kagtnpcmcsOEA-xYQcBWX9se0ZRyMo4k5qSlCImQkDsAcQMd_1RM/s400/s640x484.jpg)
在我成年後東飄西蕩的歲月裡,遺失了好些珍貴的物件,其中一張由阿姨所拍的快相,上面有安娜貝,她的父母,還有庫柏醫生,他是一位老成持重的跛腳紳士,同年夏天他向我阿姨求婚。 他們圍聚着路邊咖啡館的一張桌子。 安娜貝的像照得不好,因為她正在動,彎着頭吃她的巧克力雪糕,除了她袒露的蜂肩和頭髮間的直縫外(我仍記得那張相片),其他部份的光線都很模糊;而當時的我並未同他們坐在一起,從相片上看來顯得戲劇性的凸出:一個抑鬱,羞澀的孩子,身穿一件深色運動衫和一條裁剪考究的白短褲,交叉腿,側面坐,眼睛望着一邊。 相片是在我們那個不幸夏季的最後一天拍的,也即是我們對乖舛的命運作第二次,也是最後一次試探的前數分鐘。 我們找了一個理由最不充分的藉口,離開咖啡館到海灘去,尋至一塊人跡罕到的沙洲,躲在紅色岩石構成的洞穴內,在紫色的陰影下,我們獲得短暫而熱情的擁抱,目睹此情此景的只有不知是誰遺失的一副太陽眼鏡。 我正跪著,當兩個蓄鬍鬚沐浴者,海濱老人和他的兄弟自海水中鑽出來用淫猥的話叫着從旁鼓勵時,我正準備要占有我的愛。 四個月後,她患熱病死於科弗島。 -- 趙爾心譯文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